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名作 > 名家论坛 >

李超德 | 建立“美术评论”中国学派的迫切性



2021-10-10 《繁荣》云报 2021年第35期 逸文 阅读:0

事实上,我也多次引用过匈牙利艺术理论家阿诺德·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一书中所谓“没有评论者的参与,纯粹独立的艺术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等观点,这说明国外理论家对中国学者影响之大。引他的观点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艺术发展,创作活动是主体,批评实践是引导、参与、中介和帮助。在学术体系建构上,豪泽尔的这一论述比较清晰地界定了艺术评论的目的、意义和地位。必须承认,中国近代人文科学分类和思想体系建构上确实受到西方学界的影响,系统性理论建设我们确实存在差异。

就“美术评论”而言,所谓评论就是在美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为指导,针对美术思潮、美术创作、美术家、美术作品等进行评判,对美术作品反映出的艺术风格、思潮、流派和创作方法进行评述。其实,中国古代就有画论,画论一向被认为是品评画作的重要依据,画论也是画家的砚边细语,事实上也不存在独立于美术创作的独立的美术史论家队伍,更没有所谓“美术学”之说。然而,现代美术评论除了评价中国画创作中传统笔墨等话题时,会引经据典引用大量历代画论中的观点实证自己观点之正确,一般情况下少有提及古代文论和画论,这说明当下还缺少体系性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理论和美术理论做支撑。这次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新时代做好文艺批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这对于美术家和评论工作者而言,尤其显得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近几十年来,美术创作是文艺界最为活跃的群体,有时召开全国、省、市文联会议时,美术家发出的声音常常是受人瞩目的。美术界面对西方艺术思潮、风格流派也是最为敏感和反应最为迅速的群体。我们现在讲文化自信,这就需要有正确的文化立场,对自身文化要有正确的解读。好的契合于时代的美术和艺术批评特别强调批评的立场、方法与评价标准,评论文章虽然反映的是作者自己的立场与价值观,影响的却是广大的美术受众和读者。

通过学习,我觉得有三点体会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从源头上入手,需要加强美术批评的基础理论建设。一方面,需要真正践行守正创新的指导原则,融古今、汇东西。中国具有丰富的文论和画论遗产,也有从思想到美术创作实践的方法和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逻辑体系,这就更需要思考如何从古代文化经典和美术理论中寻找到有益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基因。另一方面,需要吐故纳新,以包容、宽阔和理性的思维,结合自身的美术实践,从人类文明思想史的精华中寻找到借鉴、融合和创新的方法。迫切需要思考如何构建起既根植于自身文化和艺术传统,又放眼国际的“美术评论”中国学派,以扎实的理论建构、思想创新和实践应用,回应大数据、互联网和智能化时代的时代诉求,回应党、国家和人民的政治要求和文化理想。

其次,建立在自身实践和美术理论创新基础上,着力思考“美术评论”写作方法的改进。关于“美术评论”,我一向反对自鸣得意、充满暮气、论文腔十足的所谓评论。我极力反对故作高深、伪学院式的美术批评,这样的评论是令人生厌的。阅读不流畅、晦涩的评论文章不值得提倡。特别是在当今快速阅读和图文时代,如何认真对待青年读者获取知识方式渠道的改变,如何注重引导,因势利导,善于抓住兴奋点。好的“美术评论”必须善于发现评论话题切入点,倡导撰写短文、标题鲜明,要求文章内容短小精悍,直接话题的中心,切中美术创作和作品的“时弊”,润物无声、言之有物。

其三,思考美术批评的文本价值,这个时代需要有独立文学文本价值的美术评论,好的评论家一定可以将评论文章写成美文。如何让美术评论文章能够有现场带入感?修辞优美的美文是沁入心脾和赏心悦目的,这就需要评论者的学养、技巧、媒介、生态的融合。我以前曾经说“好设计直指人心”,其实延展开来,好的美术批评也是直指人心,这就需要拒绝为评论而评论的空谈和为卖弄自己才学的洋洋洒洒。

或许这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科学研究命题,但是,任何的前沿性思考,不会有现成结论等待我们独享,理论和思想的成果一定属于有准备者。我们期待“美术评论”中国学派能够建构起来。

(作者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逸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孙晓云 | 一笔一画书写伟大时代
热点内容